欢迎光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官网! 今天是:
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

四川省造纸学会

联系电话:

028-83229689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四川省政府文件 >

    四川省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0-06-17 15:03:25

     

    前  言

    竹子速生常绿,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型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产业和文化资源。加快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以丛生竹为主,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兼有的竹资源富集区。到目前,全省竹子有18属160余种,分占全国竹子属、种数的46%和32%;有竹林面积1740余万亩,居全国首位,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川委[2017]303号)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推动我省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竹产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川办发【2018】8号)和《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各地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效


    (一)竹林面积大幅增加2000年以来,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实施,全省竹林面积大幅增加,竹林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提升。截止2016年,在20个市(州)的129个县(市、区)共有竹林1742.7万亩(不含天然箭竹,下同),约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7%,比2005年的612.4万亩增长1.8倍;建成集中连片、优质高产的现代竹产业基地706万亩,比2010年的441万亩增加了265万亩,增长60.1%。初步测算,全省可年采楠竹1550万根、杂竹1200万吨、竹笋220万吨。

    (二)竹加工体系基本形成。多年来,我省竹产区通过对竹材、竹笋加工企业的引进、培育,初步形成了以竹浆造纸、竹人造板、竹家具、竹编、竹笋加工为主的竹产品加工体系。到2016年,全省有规模以上竹产品生产企业366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8家。竹浆产能101.5万吨,占全国51.8%;竹胶合板产能139.3万立方米、竹地板产能75.0万平方米、竹家具(含竹工艺品)产能788.9万件(套)、竹笋加工能力46.7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1.8%、168.3%、39.7%和20.0%;竹扇、竹筷、竹炭产能分别达到300万把、1.5亿双和2000吨。青神竹编、富顺县“半坡脆笋”、纳溪区竹韵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竹家具等产品远销欧洲、日本、韩国、加拿大。

    (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崛起。近年来,我省竹产区发挥竹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竹+茶”“竹+菌”“竹+禽”等林下种养模式和竹旅融合模式,促进竹产业链向竹文化、竹旅游、竹康养及林下经济等领域延伸,一批新产业和新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到2016年,已建成竹类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5个,省级竹林康养基地、竹林湿地公园13个,竹类专题博览馆和产业园区4个, 竹林人家17家,年接待游客1977.5万人次。青神县以承办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为契机,利用“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特色竹乡”“竹产品出口基地”等品牌,培育形成了集万竹博览、竹文化展示、竹旅游、竹体验、竹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纳溪区大旺竹海建成“中国森林康养基地”,利用“竹屑酿酒专利技术”生产“活之酿”康养竹酒,建成“中国竹酒博物馆”。长宁县通过建影视基地,开发全竹宴,生产竹工艺品,提升服务能力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竹旅游发展。

    (四)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围绕竹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积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制定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推广新成果,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省先后取得竹林科技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竹繁殖、竹基板材、竹浆生产、竹编设备等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制定发布了《四川省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标准》《浆用竹林经营作业指导书》《包装清水竹笋》等地方标准;审(认)定吊丝球竹DD-1、细叶雷竹、沐绵1号、都江堰方竹等省级优良品种11个,建成国家丛生竹良种基地1个;编印了绵竹、苦竹、楠竹等丰产栽培、持续利用实用技术手册,培训竹农近100万人次。建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际国内竹工艺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培训基地1个,年培育国内外产业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组建以竹编技术研发和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所,年招收大专生约200人。

    (五)竹业经济持续发展。我省拥有年产楠竹1552.2万根、杂竹1196.7万吨、竹笋221.5万吨竹林资源规模。近年来,我省竹区通过培育竹基地、推进竹加工、发展竹旅游、繁荣竹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竹农增收。2016年,全省实现竹业总产值217.6亿元,其中,竹林培育和竹笋、竹材采伐等第一产业产值73.5亿元,占33.8%;竹材、竹笋系列加工等第二产业产值130.4亿元,占59.9%;竹林旅游、竹林康养、竹产品运输等第三产业产值13.7亿元,占6.3%。沐川县、犍为县、长宁县、叙永县、青神县、泸州市纳溪区、井研县、富顺县等8县(区)竹业总产值突破10亿元。全省从事竹资源培育与利用的专业合作组织420个,竹农434.3万户、1107.8万人,人均竹业收入748.7元,其中有11个县人均竹业收入超过2000元。叙永县竹农人均竹业收入3036元,沐川县竹农人均竹业收入近4000元,占总收入的1/3;青神县6000余农民从事竹编生产,年人均收入超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竹林经营粗放单产低。我省竹林资源多分布在丘陵低山区,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受农村劳动力缺乏、竹区道路建设滞后、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不足等因素影响,多数竹林经营管理粗放,单产较低。目前,我省现代竹林基地比重不足41%,竹材平均亩产仅0.5吨。

    (二)基础设施薄弱采运难。我省竹区公路数量不足、断头路多、通行能力弱,导致竹资源采集利用率低。2016年,全省年产杂竹509.8万吨、毛竹1216.9万根、鲜竹笋75.0万吨,分别为可采量的42.6%、78.4%和35.3%。笋用竹区灌溉设施缺乏,靠天吃饭普遍,导致出笋不齐、大小年明显。目前,全省竹区公路密度每亩仅0.5米左右,导致采运成本居高不下。

    (三)产品加工趋同效益差。我省竹加工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趋同,市场竞争力弱。多数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研发更新缓慢,致使传统加工产能过剩。近年,受国外木浆大量涌入和环保政策的影响,竹浆企业产销价格倒挂严重,经营艰难。

    (四)竹业科技创新不足我省竹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在竹产品初加工设备制造与推广、竹产品精深加工与功能产品开发、竹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研发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农村产业工人和工艺匠人、产业领军人物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产业链、价值链长的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乏力,竹林资源综合效益低下。

    (五)经营机制不活品牌建设乏力一些地方竹产业发展尚未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机制,一些地方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不紧密,风险防范机制未建立,产业融合、部门融合、技术融合的发展模式创新不足;财政支持乏力,金融支林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区域规模化经营、产业融合发展艰难。竹业知名品牌少,品牌建设和保护乏力。
     

    三、发展机遇

    (一)宏观政策取向带来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推进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发改委《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竹业,提高竹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养老产业。”国家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实施林业产业建设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出台《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竹产业加快发展。这些宏观政策为加快我省竹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建设四大林业产业区;大力发展竹浆纸一体化等林业循环型产业”等举措。省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竹原纤维及下游产品、竹缠绕复合材料纳入了新材料优先发展支持范围;省委《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提出“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产业基地建设等十大行动”。这些政策为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业态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二)市场需求带来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消费观念正在全社会形成,竹笋及其加工产品、竹饮、竹-菌等竹源食品的市场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环保、耐用、轻巧的竹质日用品、工艺品、竹炭等产品需求量大幅增长。伴随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业态的兴起,竹文旅康养产业将成为林业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随着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竹纤维作为新型纺织材料已日趋成熟,竹缠绕管道、“竹钢”标准高铁车厢等高端竹纤维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家具等领域;通过引进国际新型生物制浆工艺、无氯化环保生产工艺,竹浆造纸产业将迈上新台阶,竹原浆生活用纸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战略的推进,竹产品将更多走出国门,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扶贫攻坚带来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省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要求深入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17个扶贫专项规划,要求到2020年“四大片区”建成木竹、特色经济林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600万亩。在“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中,有50个县(市、区)有竹林分布。伴随扶贫政策、规划的落实,必将促进竹林资源培育和转化利用,进而推动竹产业转型发展。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促农增收和精准脱贫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稳定面积、提升基地,培育主体、加工升级,业态融合、品牌打造”的竹产业发展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构建新型竹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竹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推动竹资源大省向竹经济强省转变,更好地服务全省“两个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分区施策。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总揽,分区确定竹业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突出问题导向,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构建区域协调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按照调结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的思路,着力强二产、拓三产、带一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竹业全链提升;以竹资源集中区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带动全省竹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体、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培育新型经营、服务主体为抓手,凸显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林)场等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强化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功能。

    ——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强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把现代技术、先进机制、循环模式的创新、集成、推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创建“川字号”知名品牌为重点,建立健全竹业示范体系,引领全省竹业提质增效。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基本形成以川南竹产业集群和青衣江、渠江、龙门山三大竹产业带为支撑的现代竹业发展格局,建成竹业重点县40个,竹林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现代竹林基地突破1000万亩,竹产品就地初加工转化率和品牌覆盖率均超过70%,竹旅游康养达到5300万人次;全省竹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竹农人均竹业年收入达到1500元

     

     

    第三章  发展布局


    根据我省竹资源分布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本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思路,构建“一群三带+其他区”的发展格局。详见《四川省竹产业发展布局图》。
     

    一、川南竹产业集群

    (一)区域范围。该集群涉及乐山市的沐川县、犍为县、井研县,宜宾市的高县、屏山县、宜宾县、南溪区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泸州市的纳溪区叙永县、合江县,自贡市的富顺县,共4市14县(区)。

    (二)主要特点。该集群位于长江干流四川段,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之一--乌蒙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区位独特,物流商贸发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无缝对接中欧班列和黄金水道,是联结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内竹林资源富集,以竹浆造纸为主的竹加工业和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竹旅游业相对发达,是我省竹种最多、竹林面积最集中、竹资源开发利用最好的区域。集群内红色文化、僰人文化、酒文化、竹文化厚重,竹业新产业、新业态初起,转型发展基础好、提档升级潜力大。

    (三)发展方向。围绕建成“中国西部竹产业发展高地”,着力推进竹区道路建设和竹林集约培育,提高现代竹林基地比重;着力做大做强竹浆纸一体化产业,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着力引进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提升竹人造板、竹家具、竹制品、竹笋加工的档次和水平,发展竹缠绕复合压力管、竹炭等新型制造业,打造“国家级中小径丛生竹利用科创中心”;着力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功能,壮大竹旅游、竹康养产业,弘扬竹文化;着力融入自贸试验区,构建中国西南竹产品物流贸易中心。
     

    二、青衣江竹产业带

    (一)区域范围。涉及眉山市洪雅县,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天全县、荥经县、名山区、雨城区和乐山市夹江县,共3市8县(区)。

    (二)主要特点。该产业带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华西雨屏”区,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带内以山地为主,竹林资源丰富,是传统的慈竹主产区和山地中小径竹产区;竹加工业、竹旅游业发展滞后,竹资源利用率低,是当前和今后几年我省将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点区域。

    (三)发展方向。围绕盘活竹资源,着力完善竹区道路,提高资源可及度;着力引进培育竹加工企业,加快竹材、竹笋就地加工转化;着力用好“大熊猫”“茶马古道”和“三雅”等品牌,拓展竹文化、发展竹旅游、推进竹康养,提升竹业价值链。
     

    三、龙门山竹产业带

    (一)区域范围。涉及成都市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等6个县(市)。

    (二)区域特点。该产业带位于成都市“西控”区,生态环境优美、立体气候明显,道教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大熊猫文化、竹编文化丰富,川西民居、竹林盘特色突出,是都市居民文旅康养目的地。区内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和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即“三品一标”)发展较快,是成都乃至全国优质的露地蔬菜基地。区内交通、科技、商贸、物流发达,是我省木竹家具产业的先导区,具备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的区位、技术和资金优势。

    (三)发展方向。围绕壮大竹文旅康养产业,着力保护复壮竹林盘,挖掘竹文化,传承“道明竹编”技艺,研发竹旅游、休闲、日用产品,丰富竹旅游内涵;着力培育以雷竹、牛尾竹为主的优质竹笋基地,开发以竹笋为原料的功能食品,满足人们康养、保健对粗纤维的需求;利用家具产业优势,着力推进竹材精深加工利用,发展中高端竹材制造业。
     

    、渠江竹产业带

    (一)区域范围:涉及达州市大竹县、渠县,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共2市5个县(市、区)。

    (二)区域特点。该产业带位于川渝结合部,是川东门户,重庆市的“后花园”和蔬菜基地。该带属川东传统的慈竹产区和山地中小径竹产区,是我省白夹竹集中区。区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和以楠竹为特色的“川东竹海公园”,汉阙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三)发展方向。着力发展竹文化旅游业,带动竹编、竹笋等产业发展;优化竹资源结构,大力开发竹生态产品和旅游产品;调整白夹竹利用方向,由单一材用转型为笋材兼用;适度发展以慈竹、楠竹为主的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和竹日用品制造业。

    五、其他发展区

    (一)区域范围。除上述“一群三带”外,其余宜竹县(区),共涉及19个市(州)的96个县(市、区)。

    (二)区域特点。竹种多样,“四旁”分布为主,竹林资源是当地农村生态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方向。巩固竹林面积、提升竹林质量、推进竹资源综合利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对竹林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竹材或竹笋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县(市、区)积极培育为竹业重点县。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建设竹林基地

    (一)培育竹林资源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竹种生物学特性和龙头企业分布,按照定向培育和“低改为主、新造为辅”的思路,着力调整竹种结构,巩固提升竹林质量。以“一群三带”和竹业重点县为主,加快培育以方竹、苦竹、白夹竹、巴山木竹为代表的乡土笋用竹林,科学培育以慈竹、硬头黄竹、绵竹、佯黄竹为代表的材用竹林,适度培育以毛竹、斑竹为主的笋材兼用竹林,不断满足竹食品、竹浆、竹纤维、竹人造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生产对竹资源的多元化需求。2017-2022年,全省培育竹林244万亩。到2022年,全省竹林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见专栏一,详见附表1。

     

    专栏一  各区域竹林培育任务
     

    区域名称

    2017-2022

    竹林培育

    (万亩)

    到2022年竹林总面积(万亩)

    主要培育竹种

    全省合计

    244.0

    1800.7

     

    川南竹产业集群

    120.5

    792.8

    楠竹、绵竹、佯黄竹、方竹、麻竹

    青衣江竹产业带

    12.0

    234.9

    慈竹、方竹、苦竹、雷竹等

    渠江竹产业带

    20.5

    104.7

    慈竹、白夹竹、斑竹等

    龙门山竹产业带

    11.0

    91.2

    雷竹、方竹、苦竹等

    其他发展区

    80.0

    577.1

    方竹、巴山木竹、苦竹、楠竹等

     

    (二)建设现代竹林基地。立足“一群三带”和竹业重点县,应用现代科技成果,通过调整竹种结构、科学采伐、测土施肥、病虫防治、补植套种珍贵阔叶树等集约方式,精准提升现有竹林质量;通过选育优良竹种、适度新造高效竹林,加快形成规模效应。结合通乡通村公路、普通公路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利用地方债券和涉农工程项目,采取新建、改造等方式,加快竹区公路和灌溉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2017-2022年,新增现代竹林基地294万亩,配套修建竹区道路4335公里、水利设施6370处(套)。到2022年,建成现代竹产业基地1000万亩,力争路网密度达到22.5米/公顷(1.5米/亩)。见专栏二,详见附表2。

     

    专栏二  各区域现代竹林基地建设任务
     

    区域名称

    2017-2022

     

    到2022年总面积

    (万亩)

    新增面积

    (万亩)

    新增竹区道路

    (公里)

    新增水利设施(处、套)

    全省合计

    294

    4335

    6370

    1000

    川南竹产业集群

    179

    2875

    3040

    590

    青衣江竹产业带

    42

    405

     

    119

    渠江竹产业带

    19

    170

    1150

    55

    龙门山竹产业带

    7

    185

     

    71

    其他发展区

    47

    700

    2180

    165

     

    (三)推进林下生态种养充分利用优良的竹林生态环境,采取轮种、轮养等方式发展林下种养业,提高竹林基地综合效益。科学确定竹下种养品种、种养方式、种养密度和轮换周期,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2017-2022年,重点开展林下石斛、重楼、黄精和白芨等中药材半野化栽培,发展竹荪、木耳、大球盖菇、羊肚菌等人工与仿野生栽培,推广竹下家禽生态放养。到2022年,全省竹-菌、竹-药等立体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竹-禽生态养殖面积达到30万亩。见专栏三,详见附表3。

     

    专栏三  竹林生态种养模式与任务
     

        “竹—药”模式:利用丛生竹林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重点在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推广石斛、重楼、黄精、白芨等耐荫草本药材种植,推广面积10万亩。

        “竹—菌”模式:利用山地大径散生竹林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重点在成都市、泸州市、宜宾市、雅安市推广竹荪、木耳、大球盖菇、羊肚菌等食用菌仿野生种植,推广面积10万亩。

        “竹—禽”模式:利用竹林资源,重点在泸州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雅安市、眉山市推广竹林下家禽生态养殖,推广面积30万亩。

     

    二、促进竹资源加工转化

    以“一群三带”和竹业重点县为主体,构建“竹原料--初加工--深加工--产品销售”全产业链,提高竹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推动竹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一)开展就地初加工立足竹资源丰富的重点乡(镇),依托竹业企业、专合组织、经营大户,按“1-2万亩竹林基地布设1个初加工点”的思路,合理布局竹材、竹笋就地初加工点,有效降低原料运输成本。到2022年,规划建成竹材削片、拉丝、编席等集中加工点700个,竹笋去壳、清洗、冷链仓储、烘干等集中加工点200个,全省竹材、竹笋就地初加工率达到70%以上。

    (二)提升传统竹加工业通过优化企业布局、改造设备工艺等措施,着力推动竹笋加工、竹人造板、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等加工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优质产能、增加综合效益。

    1.竹笋加工。按照国家或地方食品标准,重点发展营养丰富、方便快捷的调味笋、腌渍笋、复合型竹笋、冻干竹笋以及多味笋丝、酸辣笋、油焖笋等休闲食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工艺设备,研发提取竹笋特用成分,生产功能性竹笋产品,进一步提高竹笋产品的附加值。2017-2022年,新建现代竹笋食品加工企业25个,新增产能48万吨。到2022年,全省竹笋加工能力达95万吨。见专栏四,详见附表4。

     

    专栏四    竹笋加工产能布局
     

    区域名称

    2017-2022年新增产能

    (万吨)

    到2022年总产能

    (万吨)

    全省合计

    48

    95

    川南竹产业集群

    20

    65

    青衣江竹产业带

    3

    3

    渠江竹产业带

    14

    14

    龙门山竹产业带

    1

    2

    其他发展区

    10

    11

     

    2.竹材制浆造纸。按照绿色、环保要求,依托永丰纸业、凤生纸业、宜宾纸业、银鸽纸业、四川环龙等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大技改力度,推进清洁生产,提升加工产能和产品质量;根据竹林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和加工基础,以川南竹产业集群和青衣江竹产业带为重点,改扩建一批竹浆纸一体化龙头企业,提高高档纸、竹原浆纸、本色纸等产品比重。2017-2022年,全省新增竹材制浆产能65万吨、竹浆造纸产能86万吨。到2022年,全省竹材制浆能力达到167万吨,竹浆造纸产能达到 187万吨。见专栏五,详见附表4。

     

    专栏五  竹材制浆造纸产能表
     

    区域名称

    竹材制浆(万吨)

    竹浆造纸(万吨)

    2017-2022

    新增

    到2022年

    总产能

    2017-2022

    新增

    到2022年

    总产能

    全省合计

    65

    167

    86

    187

    川南竹产业集群

    35

    123

    43

    120

    青衣江竹产业带

       

    10

    10

    渠江竹产业带

         

    5

    其他发展区

    30

    44.0

    33

    52

     

    3.竹人造板竹地板加工。竹人造板竹地板主要涉及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车体竹胶合板、竹材集成材、竹塑板、竹材刨花板等产品。充分利用国内车厢板市场优势,加大现有竹胶合板、竹地板等企业的改造扩能,做强做大企业,增强竞争力。引进、培育重竹生产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促进重竹板材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17-2022年,新增竹人造板产能26万立方米、竹地板产能255万平方米。到2022年,全省竹人造板加工能力达到165万立方米、竹地板产能达到330万平方米。见专栏六,详见附表4。

     

    专栏六  竹人造板竹地板产能表
     

    区域名称

    竹人造板(万立方米)

    竹地板(万平方米)

    2017-2022

    新增

    到2022年

    总产能

    2017-2022

    新增

    到2022年

    总产能

    全省合计

    26.3

    165.6

    255.0

    330.0

    川南竹产业集群

    11.0

    109.1

    155.0

    230.0

    青衣江竹产业带

    12.0

    12.0

    100.0

    100.0

    龙门山竹产业带

    0.3

    0.5

       

    其他发展区

    3.0

    44.0

       

     

    4.竹家具竹工艺品生产。利用人们习惯和喜欢使用竹家具(含竹日用品)、竹工艺品(含竹编)的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运用现代技术研发生产环保、美观、精巧、实用的新型办公、居家、装饰、包装和学习、游玩等竹家具、竹工艺品,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2017-2022年,新增竹家具产能240万件(套)、竹工艺品142万件。到2022年,竹家具产能稳定在850万件(套),竹工艺品达到315万件。见专栏七,详见附表4。

     

    专栏七  竹家具竹工艺品产业区域布局
     

    区域名称

    竹家具(万件套)

    竹工艺品(万件)

    2017-2022

    新增

    到2022年

    总产能

    2017-2022

    新增

    到2022年

    总产能

    全省合计

    240.9

    856.5

    142.3

    315.6

    川南竹产业集群

    221.3

    742.1

    118.0

    264.6

    青衣江竹产业带

    2.0

    3.0

    5.0

    5.0

    渠江竹产业带

    5.0

    13.0

    7.7

    16.0

    龙门山竹产业带

    1.0

    1.0

    2.0

    3.0

    其他发展区

    11.6

    97.4

    9.6

    27.0

     

       (三)培育新兴竹加工业依托“一群三带”和竹业重点县,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企业,引导现有竹加工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支持竹活性炭、竹饮料、竹纤维材料(工程材料、纺织)等新兴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新动能。

    1.竹活性炭生产。在泸州市、雅安市等地发展竹活性炭,重点推进泸州市德森炭业有限公司改扩建、雅安市极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竹活性炭项目建设。到2022年,竹活性炭生产规模突破5万吨。详见附表4。

    2.竹饮功能产品生产。积极引导竹业企业开发麦竹精、竹叶黄酮、竹汁浓缩液、竹醋、竹酒等系列饮品和保健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人群的多元化需求。2017-2022年,以川南竹产业集群为重点,研发生产竹饮料、竹酒等特色功能产品。到2022年,竹饮产品生产规模达到2万吨。详见附表4。

    3.竹纤维材料生产。包括竹原纤维、竹基纤维复合材料(竹缠绕管道)的生产。2017-2022年,以川南竹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技术引进,加快雅安市、宜宾市纺织竹浆粕纤维项目和泸州市竹缠绕复合压力管生产线的建设进度。到2022年,竹原纤维产能达到26万吨,竹缠绕复合压力管道材料产能达到4万吨。详见附表4。
     

      三、打造竹文旅康养产业

     按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竹林自然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多效利用模式,延伸竹业链条。

        (一)完善竹景区景点与森林康养基地基础设施。结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森林城市、森林乡镇、幸福美丽新村、农村公路网、互联网、电商平台建设等,加快竹林公园、竹林湿地、竹林康养基地或乡村竹林景点的竹林景观培育以及游步道、停车场、供水供电、生态厕所、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标志标识系统、接待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强化竹林景区景点、康养基地进出公路与当地公路网的无缝对接,完善多元化住宿、特色化餐饮、便捷式购物、个性化康养等服务设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到2022年,全省建成竹林公园41个、竹林康养基地54个、竹林人家441个,年接待游客5300万人次以上。详见附表5。

    (二)丰富竹生态旅游与康养特色产品。利用竹林、竹林湿地形成的景观资源和现代竹产业园区,积极开发以竹林观光、竹业体验、竹林生态教育及竹文化品鉴为主的生态旅游产品。利用城郊竹林公园和乡村竹林景点,推出“一日游”“周末游”或“家庭游”等短线旅游产品。深化竹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培育一批主题鲜明、品味较高、综合效益较好的竹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推介青神竹编、刘氏竹编、江安竹簧、兴文竹筷、长宁竹雕、分水竹油伞等文化旅游产品。依托竹林康养基地的竹林生态、医疗服务、保健养生、休闲运动等资源,加快推出一批以特色疗养、度假养老、休闲避暑为主题的竹林康养产品。到2022年,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竹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品牌。

    (三)打造竹生态旅游环线与康养集中区。根据全省旅游重点线路培育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竹林公园、竹林湿地、竹业博物馆、竹业特色小镇和乡村竹林景点为载体,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培育打造一批景点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的竹业生态旅游精品线和康养示范区。到2022年,建成高质量、高品位竹文旅康养示范区10个,初步形成“广安(小平故里)-华蓥山(熊猫基地)-大竹(四川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青神(竹编博物馆)-洪雅(柳江古镇)-雨城(周公山、碧峰峡)-天全(喇叭河)”“叙永(西溪)-兴文(僰王山、石海)-长宁(蜀南竹海)-江安(竹簧特色街)-纳溪区(大旺竹博园)-合江(四川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等竹旅游特色线路和竹康养集中区。

    四、完善竹产业支撑服务体系

    (一)市场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专业市场。在川南竹产业集群,依托泸州国家级自贸区的综合优势,规划建立1个区域性竹产品综合市场。在青衣江、渠江和龙门山竹产业带,各建设1个竹产品专业市场。在竹业重点县,结合农贸市场建设自主统筹规划建设竹材、竹笋、竹制品交易区或交易网点,促进竹产品自由流动。二是构建“互联网+”营销体系。鼓励支持竹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竹业经营主体,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营销体系,建立连锁经营加盟商和产品销售配送中心。三是建立竹业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依托泸州竹产业园信息平台,建立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竹业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竹农、企业、专合组织特别是交易会员、经纪会员和中介会员及时提供竹产品市场需求、价格动态、物资供给、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技术咨询或市场预测预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信息与服务。

    (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建立竹业科创平台。以省林科院为依托,联合川农大、省食品工业研究院、省轻工研究院、龙头企业等组建“四川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集中力量集成推广竹林水肥一体化管理、低产竹林改造技术,研究制造竹笋、竹材的采伐、集材与就地初加工小型机具,攻关研发全竹利用技术及竹缠绕复合压力管道、高端竹纤维复合材料(竹钢)、竹活性炭、竹原纤维和竹源食品等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二是加强科技推广示范。以“一群三带”和竹业重点县为重点,加强竹类良种选育及繁育推广,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竹业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7-2022年,建立笋用竹、材用竹高效培育试验基地10-20个、示范基地30-40个,试验示范面积20万亩;培育竹笋、竹缠绕压力管道、高端竹钢、竹活性炭、竹原纤维和竹饮料等科技示范企业50家。三是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加强县(市、区)、乡(镇)林业科技人员培训,提高实用技术服务能力。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鼓励支持专家开展在线咨询、科技下乡、现场指导等技术服务。加强专业教育,在大专院校增设竹工艺设计、竹产品设计、竹业流程设计以及竹产品研发等专业,开设竹加工利用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班等;提高竹林基地建设者和竹产品加工者的整体素质。实施“万名工匠培养”工程,培育竹基地种植能手、职业经理人和竹编、竹家具等产业工人和工匠1万名以上。

    (三)标准及质量检测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加快竹产业标准化进程,在全面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同时,加强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订,构建竹原料生产和加工利用技术及产品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竹产业标准化示范,建立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引导竹产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二是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依托省、市、县三级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加强竹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监督机制、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和质量检验机构建设,实现对主要竹产品、制品检验检测全覆盖。加强竹食品和竹材制品的质量检测和安全评估,建立竹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三是规范竹业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竹产品经营加工许可证制度,加大资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重的竹产品加工企业的淘汰力度。依法规范经营主体行为,打击压价、侵权或限制生产要素有序流通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五、竹业重点县建设

    (一)建设标准。经培育,到2022年具备以下条件的可申报认定为省级竹业重点县:一是以浆用竹或笋材两用竹为主的现代竹林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以笋用竹为主的现代竹林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二是竹笋、竹材就地加工(含初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三是建成“省级现代竹业示范园区”1个以上;四是年竹业综合产值2亿元以上。

    (二)培育举措。一是县级政府组织编制县级竹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县级政府出台推进竹产业转型发展的文件;三是林业厅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竹产业重点县的投入;四是省、市(州)林业部门加强指导、检查,加快竹业重点县培育进程。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竹林是生态、经济效益俱佳的森林类型,具有良好的截留降水、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同其它林型一样起着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作用;竹产业是我国林业重点发展的十大绿色富民产业之一,保护和利用竹林资源是促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竹产业发展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竹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实施竹林生态培育

    结合“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和“山水田林湖草保护发展行动”,实施竹林生态培育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竹林的生态效益。在新造竹林基地中,严禁炼山与全垦整地,对坡耕地实施退耕还竹要采取穴状整地、等高线水平“品型”布穴或设置防护带等措施。开展低效竹林改造,需科学设计改造强度或竹种更替,实行渐进式改造。基地内修建小型水利设施、生产道路,需规避地质脆弱地段,在建设过程中,科学处置开挖的土石方,严禁随意丢弃水泥、河沙等建材包装、运输物,防治塌方、泥石流和环境污染。
     

    二、加强竹林生态经营利用与保护

    强化竹资源集约经营、生态利用,制定和实施竹林生态经营方案,防止竹林生态功能退化。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加快竹林采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和生物能源原料等。根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合理确定竹林生态旅游接待能力,科学核定林下养殖密度、数量,发展循环立体竹业。防止不合理的竹资源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加强竹林防火和病虫鼠害绿色防控,保护竹林生态资源。
     

    三、强化竹加工生产的环境保护

    推行“清洁生产”行动,创建一批清洁生产竹加工示范企业和园区。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凡竹业建设项目,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控制排污总量要求,竹加工企业要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竹资源利用率,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竹产业园区和加工企业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处理能力,达到环境指标控制目标(见专栏八)。
     

    专栏八  竹加工建设项目(园区、厂区)环境指标控制目标
     

    序号

    控制项目

    目     标

    1

    园区(厂区)绿化覆盖率

    ≥35%

    2

    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

    100%

    3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

    100%

    4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5

    中水回用率

    100%

    6

    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

    ≥85%

    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5%

    9

    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率

    ≥70%

    10

    危险废物处置率

    100%

    11

    固体废物收集和集中处置能力

    具备

    12

    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13

    大气环境质量

    达到GB3095—2012二类标准

    14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GB3838—2002  Ⅲ类标准

    15

    声环境质量

    达到GB3096—2008 相应功能区标准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省政府《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川府发〔2016〕17号)、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川委〔2017〕303号)要求,林业厅牵头成立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竹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及时解决规划实施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竹业重点市、重点县要建立健全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将竹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扶贫攻坚规划统筹安排,列出项目清单和建设进度,抓实推进。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当好政府参谋,发挥统揽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竹业发展规划,落实好扶持政策,共同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
     

    二、培育经营和服务主体

    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一批以竹林定向培育、竹下生态种养、竹产品初加工或专业化生产、竹产品营销为特色的家庭农(林)场、专合组织,引进壮大一批以竹产品精深加工、竹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龙头加工企业或旅游开发企业;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平台,培育和壮大营销主体,扶持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商贸企业、行业协会和营销大户;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和从业资格认定,着力造就一批竹业职业经理人、技术能人和工艺匠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业服务、生产托管服务,全面提升竹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
     

    三、加大政策扶持

    综合运用财税、要素保障等政策措施,支持竹全产业链建设。增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资金整合力度,通过项目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快良种繁育、现代竹林基地培育、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竹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和市场开发;将竹林基地培育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省级财政现代林业产业补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业综合开发、森林植被恢复等项目支持范围;将竹区道路纳入地方债券、涉农有关工程项目支持范围;将笋用竹林的灌溉设施建设纳入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范围;将符合要求的竹浆纸、竹人造板、竹家具、竹制品和竹笋精深加工生产线改(扩)建纳入有关省重点项目计划。施行绿色通道政策。对运输带壳、去壳鲜竹笋的车辆享受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在整车合法装载的情况下免收车辆通行费。强化要素保障。对竹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开展竹产品初加工的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竹产品初加工设施用地符合设施农业用地的按农用地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竹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竹业大户或职业经理人牵头开展竹产品初加工、专业生产或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的,收购方凭取得的合法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将企业品牌投入发生的支出依法在税前扣除;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条件的竹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四、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推进“川字号”知名品牌创建行动,大力实施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等五大工程,全力打造“川”字号竹产业知名品牌,提升竹业品牌价值、品牌效应。建立严谨公正的竹产品品牌评价体系,将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竹产品品牌纳入四川省知名产品品牌目录重点培育。整合培育“四川竹浆纸”“川味竹笋”等省级公共品牌,以“一群三带”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共品牌。按照“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思路,着力培育提升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支持“永丰纸业”“蜀南竹海”“青神竹编”“四川活之酿”等品牌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牌促进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四川竹产品,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
     

    五、创新发展机制

    引导新型竹业经营主体依法建立产业协会或产业联盟,培育全省或区域性竹业联合体,加快形成“生产合作、销售合作、信用合作”的新型竹业经营体系。规范竹林评估流转制度,简化竹林流转过程,完善竹林流转扶持政策和县乡村三级竹林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通过竹林流转、竹林入股、竹林托管、合作社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进整村整组连片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盘活竹林资源资产。大力推广“预流转+实物计价+履约保证保险”“林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模式,构建稳定的产销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定单生产,推行竹林定向培育和产品定制生产,满足特色个性化消费需求。开展金融支持机制创新,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覆盖面;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等;探索推广“政策性森林保险+商业保险”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依托“互联网+”,鼓励发展笋竹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络直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经营、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拓宽笋竹产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