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开展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实施效果评估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规范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实施效果评估,促进工业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印发〈工业清洁生产审核规范〉和〈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规范〉的通知》(工信部节〔2015〕154号,以下简称《审核规范》、《评估规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共同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依法制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环境保护局,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牵头负责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环境保护部门牵头负责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对本地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制定本地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计划,每年2月底将本年度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上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将统一公布全省自愿性、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
二、规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各市(州)要按照《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GB/T25973-2010)和《审核规范》等文件要求,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自主进行或引导咨询机构协助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对于工业企业聚集的各类工业园区,可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园区集中式清洁生产审核。
三、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经自愿评审确定或企业自行确认后,将审核报告报所在地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各市(州)要及时督促企业落实清洁生产审核的中/高费方案,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并于每年6月和12月将清洁生产审核及实施情况汇总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
四、认真做好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各市(州)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局,结合地区工业布局、资源能源及环境突出问题,按照《评估规范》等文件要求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对所在地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工作,并于每年6月和12月份将辖区内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情况报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
五、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
(二)各市(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将工业企业实施效果评估,作为工业企业行业准入,税收优惠,落后产能界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认定,申请政府财政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补助的参考依据。
(三)各市(州)应强化公众参与,对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要在公众媒体和其部门网站公布其进展情况和结果;对开展自愿性审核和实施效果评估的企业,要在其部门网站或主要媒体上公布开展情况。对效果明显的,各地应在公共媒体上予以表彰。
(四)各市(州)应加大依法推进清洁生产力度,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及时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同时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及时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所需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承担评估工作的部门不得向被评估企业收取费用。
各市(州)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咨询机构、企业应公正客观提供数据和结论,如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取消企业评估结果并在媒体上公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保厅将定期对各市(州)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情况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在媒体上公布全省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联系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资处 许西现(028-86266575)
环境保护厅工业处 瞿建林(028-80589060)
附件:1.工业清洁生产审核规范
2.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规范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2015年7月22日
附件1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规范工业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和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污染物产生的方案,并对方案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分析,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并实施的过程。
第三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第四条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以工业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自愿开展审核,按照自主审核为主的原则,因地制宜,有序开展,注重实效,持续推进。
第二章 审核类型
第五条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分为自愿性审核和强制性审核。
(一)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虽未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以下简称“双超”企业);
(二)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构成高耗能的(以下
简称“高耗能”企业);
(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以下简称“双有”企业)。
有毒、有害物质是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危险化学品目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
第七条 自愿性审核是指本规范第六条规定的强制性审核以外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为进一步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自愿开展的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章 审核方式
第八条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方式包括企业自主审核和咨询机构协助审核。
第九条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知识;
(二) 至少包括工艺技术、环保、能源、财务等专业人员;
(三) 具有三年以上行业从业经验;
(四) 工艺技术、环保、能源三专业的审核人员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
第十条 鼓励具备上述审核人员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十一条 不具备上述审核人员条件的企业,可以聘请外部审核人员或委托咨询服务机构协助企业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咨询机构应按其服务的行业范围开展相应咨询服务,开展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上述审核人员条件。
第十二条 鼓励企业自主审核与咨询机构协助审核相结合的创新方式。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区行业特点,针对行业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组织开展行业清洁生产审核。
对于工业企业聚集的各类工业园区,可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管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园区集中式清洁生产审核。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原则上按照审核准备、预审核、审核、方案产生和筛选、实施方案的确定、编写审核报告、方案的实施等程序开展。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组织推动辖区内企业自愿性审核工作,指导企业开展审核。
开展自愿性审核的企业在编制完成审核报告后一个月内将审核报告报送所在地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并在媒体上公布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计划,接受公众监督,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对按上述要求开展自愿性审核的企业,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在其部门网站或主要媒体上公布名单,予以表彰。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发布的“双超”、“双有”企业名单和当地节能主管部门发布的“高耗能”企业名单,按职责指导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应当将审核结果向所在地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清洁生产综合协调的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在本地区主要媒体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但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第五章 鼓励措施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应指导和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对开展自愿性
审核的企业,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给予优
先支持;对审核成效显著的企业可给予奖励。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或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将推行清洁生产纳入发展战略,编制清洁生产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各项工作。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本规范制定实施细则。
附件2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规范
第一条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指导和鼓励工业企业有效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方案,规范实施效果评估程序,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在企业实施完成清洁生产方案之后,对所取得的绩效及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进行科学地、量化地评估,并给出评估结果的过程。
第三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相关管理部门,结合地区工业布局、资源能源及环境突出问题,组织对所在地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企业实施效果开展评估。
第四条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应在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全部实施并稳定达到设计目标后三个月内开展,评估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对于需评估的“双超”和“高耗能”企业,方案实施完成后,必须在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以及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指标要求后,再进行实施效果评估。
对于需评估的“双有”企业,方案实施完成后,可直接进行实施效果评估。
第五条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人员至少包括工艺技术、
环保、能源、财务等专业人员,且应掌握清洁生产审核知识,具有高级职称及五年以上行业从业经验。参加评估的人员与企业或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评估公正时,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第六条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绩效评估,即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前后的环境、经济效益评估,是与自身的纵向对比;二是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即企业实施完成清洁生产方案后,其清洁生产水平在行业内的定位,是与同类企业的横向对比。
第七条 绩效评估重点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方案前后的环境、经济效益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 产业政策与法规符合性。
(二) 与清洁生产审核的目标和指标进行衔接、对比情况。
(三) 产品改进情况,例如产品合格率、产品质量、产品寿命、生命周期评价等。
(四) 资源能源利用改进情况,例如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耗水量、原料利用率等。
(五) 工艺、装备与过程控制改进情况,例如主体工艺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等。
(六) 污染物控制改进情况,例如污染物排放总量、产(排)污强度、有毒有害物质的替代、废弃物无害化和减量化、无组织排放控制等。
第八条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是指企业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水平定位。已经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定企业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水平定位;未发布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业,可以参照行业统计数据评定企业在行业内的清洁生产水平定位。
第九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情况组织开展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企业清洁生产绩效评估结果和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结果。
第十条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所需费用纳入同级政府预算,承担评估工作的部门不得向被评估企业收取费用。
第十一条 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报告可作为工业企业行业准入,落后产能界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认定,申请政府财政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资金补助的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 鼓励自愿性审核的企业参照本规范开展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发布实施效果自评估报告。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工业主管部门可以依照本规范制定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