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官网! 今天是:
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

四川省造纸学会

联系电话:

028-83229689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节能减排 >

    生态环境部出席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 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10-21 16:16:09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答问实录摘录如下。
            人民日报记者:我有一个问题,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想问一下,我们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什么安排?谢谢。
            黄润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要求我们以高水平保护推动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围绕以高水平保护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涉及标准规范、精准监管、环评改革、市场机制、绿色金融等方方面面。我们积极培育和壮大绿色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首先,我们加强准入管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落实分区管控制度,严把“两高”(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准入关,将环评审批权限上收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实施台账式管理。“十四五”期间,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另外,据我们初步统计,“十四五”以来共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类的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涉及总投资6.28万亿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
            第二,强化标准引领,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我们健全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完成了32项排放标准的制修订,以环境标准提升引领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更新,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十四五”以来,共有1.98亿吨焦化产能、1.1亿吨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00多台燃煤锅炉实施有组织排放改造,传统产业展现了新面貌、焕发了新活力。
            第三,我们加快科技创新,激发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汇聚了5000多项优秀科技成果,助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我们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模式创新,“十四五”以来,有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已获得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2024年,我们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项目推介机制,首批项目签订的贷款合同已达到143个亿。
            另外,我们还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实践模式和路径创新。比如这些年,我们以城市的河流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通过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建立滨河绿化带和城市公园等,极大提升了城市品质,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动政策体系落地见效,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今年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创立10周年。这些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有什么样的部署?谢谢。
            于会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已经实施10年了。
            这十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发挥利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保持严的基调,已经完成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三轮督察也已开展了4批次,今年年底前还要完成第三轮第5批。督察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这里我给大家报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的3294项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第二轮的督察2164项整改任务完成率超过85%,都达到序时进度,第三轮督察整改也正在扎实推进。另外,长江、黄河警示片披露的1262个问题,超九成也已经完成整改。督察受理转办的35万件群众举报,绝大多数已经办结或阶段性办结,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今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督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条例》较之前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更加权威、层级更高,牢牢牵住了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对督察工作作了全面规范,使督察定位更加明确、组织更加规范、整改更加有力、成果运用更加强化,为法治化、规范化开展督察提供了制度依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坚定决心。
            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持续深化督察实践,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我跟大家介绍两个很有特色的工作:一是抓深抓细为基层减负各项工作,大幅减少调阅资料,明确“模糊宽泛资料不调”等“六个不调”;坚决做到“不要驻地陪同”等“三个不要”;简化现场督察,坚持“只进一次门、只见一个人”,最大程度减少对被督察对象的干扰;优化调整信访转办,坚决防范查处“一刀切”,做到减负不减责、督察更增效。二是进一步强化督察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督察底稿和全链条防范廉政风险等相关制度,通过及时上传督察底稿,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保证督察风清气正。
            下一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严格落实《条例》规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督察利剑作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共赢。统筹好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统筹好坚持严的基调和精准科学依法督察,统筹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统筹好传导压力和为基层减负这几对关系,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充分发挥关键性、引领性作用,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展现新担当。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实践创新。这一制度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它与目前我们开展的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如何做好衔接?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谢谢。
            郭芳: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十四五”以来,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地域覆盖,差异化准入,多要素集成,信息化管理”。截至目前,各地均已发布省、市两级管控方案,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种类型4万多个管控单元,制定差异化准入清单,明确单元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各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都是优先保护单元,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开发建设活动。
            同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管理的“一张底图”,我们把水、气、土等要素和各部门、各领域的环境保护要求,集成到一个系统,只要输入拟建项目的位置和行业类别,系统就能自动研判环境符合性,告诉用户相关环保要求和准入条件。这一系统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经建成运用并不断升级,方便政府管理、企业投资和公众监督。
            刚才记者朋友问到分区管控与环评、排污许可的关系,可以说三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前端到后端的环境管理链条。分区管控在源头明确准入要求,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环评针对不同区域定位和规划布局提出环保要求,做到“强措施、防风险”;排污许可规范企业行为,重在“控排污、严执法”。实践中,分区管控越精准,环评就越科学,排污许可也更明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张图”,让它更加精准、更加集成、更加实用。今年,还将开展分区管控方案五年定期调整,加强流域、区域统筹,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的充分衔接,并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赋能基层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有力支撑。谢谢!
            极目新闻记者:近年来,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能否介绍一下在治理固体废物方面有何进展,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李高我国是固体废物产生大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超过110亿吨。“十四五”以来,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历史性地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达到2.23亿吨/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14.1万吨/天,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8.8%和72.4%。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违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案件1.91万件,其中涉嫌环境犯罪案件5234件。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全国113个城市累计实施固体废物治理项目3000多项,投入约5600亿元。国家还投入超过211亿元资金支持规范拆解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共4.35亿台(套),并产出693万吨相关废金属和合金等再生资源。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仅历年累积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就超过330亿吨,占地面积超过3500平方公里。近年来,非法向环境倾倒固体废物的行为时有发生,随着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逐渐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短板。
            党中央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专题研究批准实施磷石膏综合治理、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等多项行动方案。我们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相关整治行动,推动到2027年完成磷石膏库、垃圾填埋场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到2030年完成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严防新的污染隐患产生。以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非法拆解废电器和废动力电池、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等“新三样”固体废物为重点,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社会震慑。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强化实时可追溯监管。同时,压实有关方面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责任,推动各项整治行动落实落地。谢谢!
            法治日报记者:“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和标准都在不断更新完善,能否重点介绍一下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方面开展的工作,这些标准起到了什么作用?谢谢。
            李高: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实施加快推动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工作。“十四五”期间,截至目前已发布标准430项,其中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32项。这些标准的发布实施,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推动降低污染物排放。
            二是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带动环保产业提质增效。
            四是促进资源能源回收利用。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的工作力度,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谢谢!
            闪电新闻记者:近些年来,生态环境部在优化涉企检查方面有很多的探索,能否介绍一下在依靠科技赋能、推行非现场执法方面有哪些做法?谢谢。
            于会文: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非现场执法是大势所趋,这既是我们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的关键举措,也是健全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系统不断提升利用非现场方式和数智化手段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执法“三个转变”,就是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变,从“现场检查”向“无感执法”转变,从“事后惩戒”向“全程防控”转变。我们通过应用卫星遥感、红外成像、无人机、无人船等智慧装备手段,将传感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大力推行无感式、穿透式监管,生态环境领域“天、地、空、水、陆、海”一体化问题发现机制逐步建立,目前的执法检查是“带着线索去,瞄准问题查”,非现场执法已经从“理念探索”真正走向了“实践应用”。
            比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经过精准探索实践,形成了污染物浓度高值区、重点源排放异常等7大类场景48种问题的应用模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十四五”期间推动整改各类环境问题26万余个,其中偷排漏排、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6.6万个,线索的准确率从最初的40%提高到目前的85%以上。通过大数据、大模型开展穿透式执法,严厉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为例,通过接入检验过程实时数据,运用大模型智能化研判,有效发现数据逻辑不符等弄虚作假问题,推动全国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问题率从去年的53%降到目前的6.9%。
            我们把7.2万家固定污染源重点排污单位,12.5万个水、大气主要排放口都纳入自动监控,这样就实时管住了65%以上的污染物排放。同时,利用移动实时监测车、水质微站等手段,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实施“入园不入企”的实时非接触式执法,有效实现了执法检查不入企、少入企,执法监管不越位、不缺位。
            应该说,非现场执法的成效是非常明显的,今年1—8月,全国现场执法检查次数下降了30%,但各地问题的发现率却提高了10—25个百分点;处罚案件数量下降了31%,但重点案件处罚比例提高了3.3个百分点,特别是对超标排放、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私设排污口以及非法处置、违法倾倒固废等重点案件占比超过50%,这表明行政检查的精准度、智慧化、质效性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加快构建更加精准、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执法体系。概括来讲,就是通过非现场执法实现环境监管“无处不在”;通过分级分类管控实现对良好企业“无事不扰”;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实现执法过程“无懈可击”。需要强调的是,规范涉企执法检查,针对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低效执法,不是不执法、少执法,也不是执法越宽越好,而是要提高执法的精准性、规范化和威慑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文章来源:国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