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以下是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最新情况通报。

新闻发布会现场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
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
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今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新闻发布会现场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
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
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今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此次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
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二、《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发布
生态环境部今天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23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移动源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
2023年,全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924.6万吨,同比下降4.9%。其中,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389.6万吨、535.0万吨,同比分别下降5.22%和4.05%。根据《方案》部署安排,生态环境部将按照“边实施、边完善”的工作思路,分两个阶段稳妥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近期将印发关于三个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通知,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关键参数月度存证、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配额发放、配额清缴等任务及完成时限。
二、《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发布
生态环境部今天发布《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4年)》(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23年全国移动源环境管理情况。《年报》显示,移动源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
非道路移动源的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排放量分别为18.7万吨、40.5万吨、453.4万吨、22.4万吨。其中,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比较大,累计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总量的近95%。
各地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车—油—路—企”统筹管理,在提升新生产机动车污染防治水平、规范在用机动车排放检验、开展车用油品质量检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督促指导各地提升移动源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
三、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
近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总计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这是我国自愿碳市场建设取得的重要实质性进展,对于推动和激励我国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累计成交量达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自愿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符合条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经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查、注册登记机构审核后,可将减排量登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通过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平台开展交易,获得减排收益。
四、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将在伊春市举办
五、新一批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发布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一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名单,共557家。包括石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等“新四类”开放单位304家,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老四类”开放单位253家。截至目前,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总数为2512家,累计组织线上线下开放活动19万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4亿人次。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引导鼓励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向公众开放,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和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动员企业、公众携手共建美丽和谐的生活家园。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