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官网! 今天是:
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

四川省造纸学会

联系电话:

028-83229689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技术新设备 >

    强化竹林定向培育  赋能“以竹代塑”资源基础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07-03 15:47:47
            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以竹代塑"成为绿色经济新引擎。竹林定向培育是实现竹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路径,但我国现有培育模式多以提升生产力为目标,缺乏与加工需求结合的定向系统,难以满足多样化竹制品原料需求。本文从资源培育视角,阐释竹林定向培育的内涵与意义,解析技术原理,以毛竹、硬头黄竹为例展示实践成果,并提出未来强化专用竹种筛选、精准定位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及构建智能化培育制度的发展方向,为竹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一、引言
            竹资源因生长快、成材周期短等特性契合绿色发展理念。我国竹种丰富(39属700余种),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丘陵山区,覆盖80%以上竹区农村。竹资源既是农民增收的经济来源(年产值超3000亿元),又是水土保持(固土量达1.2亿吨/年)、固碳释氧(年固碳量约1.5亿吨)的生态屏障。2022年"以竹代塑"倡议提出后,竹制一次性用品、管类、壳体类、竹浆等产品市场需求激增,但现有培育技术与加工需求脱节——85%的定向培育模式聚焦产量提升,缺乏针对纤维长度、节间长度等专用指标的培育体系,制约高端原料供给。
            二、竹林定向培育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一)内涵
            竹林定向培育指根据经济、社会、生态多维需求,结合立地条件与竹种特性,通过"政府+企业+科研+竹农"协同机制,构建从育种到采收的专用技术体系,实现特定经营目标的培育制度。其技术体系包含:①明确目标(如板材用林、碳储林);②筛选竹种(如毛竹、硬头黄竹);③调控林分结构(密度、年龄);④优化林地管理(施肥、采伐),最终提升林分经济与生态综合价值。
            (二)重要意义
            应对多元经营需求:我国竹种生态特性差异显著,如散生竹(毛竹)喜湿润排水土壤,丛生竹(硬头黄竹)耐高温高湿,需针对性技术支撑材用、笋用、生态修复等12类经营目标。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障原料标准化。
            三、竹林定向培育技术原理
            (一)精准定位培育目标
            目标设定需兼顾三维需求:①经济目标(如板材用林追求胸径≥10cm);②生态目标(水源涵养林保留大龄竹提升固碳);③社会目标(城市景观竹注重观赏性)。目标可细化至第四层级,如浆材用林再分为"短轮伐期(2年)高纤维林"与"长轮伐期(4年)高木质素林"。
            (二)筛选目标竹种
            适地适种:北方选择耐寒的早园竹,南方布局耐热的麻竹;
            性状匹配:板材用竹需筛选节间长度>30cm、壁厚>1cm的竹种(如毛竹),纸浆用竹优先纤维长度>1.5mm的硬头黄竹;
            种质改良:通过分子标记技术选育出"纤维长度+20%""抗逆性+30%"的专用品种(如浙江选育的浙竹1号)。
            (三)构建定向培育技术体系
            土壤精准管理
            垦复:毛竹林垦复深度20-40cm,可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5%、有效氮增加20%;
            施肥:雷竹笋用林采用"以产定肥"模式,每产1000kg笋施氮12kg、磷5kg、钾8kg;
            灌溉:干旱区采用滴灌技术,用水量较漫灌减少40%,竹笋产量提高25%。
            林分结构调控
            年龄结构:毛竹材用林推行"留二砍三"(保留2年生竹,砍伐3年以上竹),碳储林则保留30%大龄竹;
            密度优化:笋用雷竹林合理密度9000-12000株/hm²,材用毛竹林3600-4500株/hm²;
            混交模式:竹阔混交(8:2)可使土壤自肥能力提升30%,优选丝栗栲、枫香等伴生树种。
            科学采伐技术
            毛竹:秋冬季带状采伐(带宽6-9m),伐后沟施有机肥1125kg/hm²,6年可恢复;
            硬头黄竹:采用1/3丛采伐法,次年成竹数量与传统择伐无差异,但机械化成本降低50%。
            挖笋养竹机制
            遵循"采弱留强"原则,保留基部直径>3cm的壮笋。研究表明,科学采笋可使竹笋产量增加20%,且不影响竹林更新(成竹率仍达41.7%)。
            四、实践案例:毛竹与硬头黄竹的定向培育
            (一)材用毛竹林高效经营技术
            养分靶向管理:基于毛竹"笋期积累80%养分"的规律,提出"五定"技术(定20-40cm土层、1-2年生竹株、蔸根穴施、2月发笋前、氮磷钾17:8:5),施肥效率提升35%,用工成本降低40%。
            结构优化参数:当胸径10.79-12.49cm、立竹密度2666-4450株/hm²、年龄结构1:2:2:1时,毛竹材积生长量达最大值18.5m³/hm²・年。
            机械化采伐模式:小年实施带状采伐,配合深翻垦复,伐后新竹胸径较传统择伐增加1.2cm,生物量提升22%。
            (二)纸浆用硬头黄竹林培育
            生长特性优势:秆生物量占比75%(高于普通竹种15%),退笋率仅8%(低于平均水平12%),根茎扩展能力强,适合规模化种植。
            精准经营方案:
            高产模式:施肥量0.9kg/丛、环施、N:P:K=5:2:1,生物量可达120t/hm²;
            扩繁模式:撒施1.2kg/丛、N:P:K=5:2:1,新竹数量增加30%;
            结构参数:每丛保留2-3株母竹、密度6000株/hm²时,纤维产量达18t/hm²・年。
            五、竹林定向培育发展趋势
            (一)强化专用竹种筛选体系
            建立"竹种特性-产品需求"数据库,以节间长度、纤维长宽比、木质素含量为核心指标,计划未来5年筛选出20种专用竹种(如壳体类制品专用竹、高强度管材竹),覆盖80%的"以竹代塑"产品类型。
            (二)构建智能目标决策系统
            整合市场需求(如板材价格波动)、生态数据(碳汇价格)和遥感监测(竹林长势),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动态调整经营目标。例如,当碳汇价格>100元/吨时,系统自动触发"碳储林优先"策略,优化年龄结构提升固碳效率。
            (三)突破性状调控技术瓶颈
            重点研究:①施肥对竹材木质素含量的影响机制(目标误差≤5%);②温度胁迫下纤维发育调控技术;③基于基因编辑的竹材强度改良技术,推动培育目标从"产量导向"向"性状精准调控"转变。
            (四)建立协同培育制度
    构建"政策-技术-市场"三位一体体系:①政府出台专用竹种培育补贴(如每公顷补贴2000元);②企业建立原料需求清单(明确纤维长度、壁厚等指标);③科研机构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生长预测、采伐决策功能),形成闭环产业链。

            结语
            竹林定向培育是破解"以竹代塑"原料瓶颈的核心路径。通过构建"目标精准化-技术专用化-管理智能化"的培育体系,可实现竹资源从"粗放利用"到"精准供给"的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支撑。未来需加快技术创新与制度协同,推动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文章来源:世界竹藤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