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官网! 今天是:
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

四川省造纸学会

联系电话:

028-83229689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 省内 >

    造纸不扛枪,照样要开腔———记录竹浆纸的抗战史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0-12-25 16:02:26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入中国,中国的纸业重镇大都沦陷了。

           这个时候,竹浆纸站了出来。这是全民抗战中的一部分,是川渝两地的荣耀时刻。他们生产的手工纸除了书画纸外,大量用作新闻、出版用纸。蒋介石对此事表现出了未雨绸缪的预见性,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颁发训令:“据纸业公会黄永海等呈,以土纸破产,恳请迅予救济,以维农副等情……查所称各节,尚属实情,自应予以救济,免致十万农民生计所失。”

           193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就把首都迁到了重庆,四川成了抗日的大后方,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地200多家报刊、通讯社,38所高校,还有多家出版机构,都需要大量而稳定的纸张供应。

           1940年5月迁入四川的印刷企业有12家:京华印刷所、时事新报馆、楚璋印刷所、上海印刷厂、文华印刷所、华丰铸学所、申江印务局、生活书店、汉光印书馆、时代日报社、振明印务局、丽华制版所。(数据来源:《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迁入四川的造纸企业则只有3家:谌家矶造纸厂、中元造纸厂,龙章造纸厂。印刷厂和造纸厂在数量上,前者饱和,后者严重不足。当时机器造纸业落后,纸张作为当时唯一的文字载体,“文化抗战”连开腔的资格都没有。

           这个时候,有人提议用手工竹浆纸。四川的竹浆纸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唐代,便有关于竹浆纸的纪录。明清时期,四川竹浆纸迎来兴盛之期,占到了全国1/3的产量,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竹浆纸纸被钦定为“供纸”,进入皇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竹浆纸被作为朝廷科举试卷的专门用纸,每年上贡十多万张。

           作为书法国画的用纸,竹浆纸很够格了。但是要适应油墨印刷,竹浆纸还需要经过调整。经过造纸家们多次试验,能够作为报纸印刷的竹浆纸诞生了。纸张生产出来了,还需要人工背出去。造纸艰难,运出去更艰难。一刀纸在6斤左右,运纸的工人需要背上20刀也就是120斤,徒步走到山外,约120公里的山路。

           竹浆纸,最有名,手工作得这样精。工人工资并不多,但是个个能养生。大女孩,十七八,两捆纸,背上压,弯腰向前走,脸面似桃花。汗珠粒粒似黄豆,不断连连滴地下。抬头长叹一口气,日寇不打倒,永生是牛马。
    ——冯玉祥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的这首诗写于1943年,他用诗歌塑造了背着纸捆前行的年轻女孩的形象。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竹浆纸在抗战期间的发展。当时四川全省纸张年产量为1.5万吨至1.8万吨,竹浆纸产量最高时就达到1万吨,其中,文化、新闻、报刊用纸占总产量的85%。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能够持续“开腔”,很大一部分是靠着手工竹浆纸实现的。

           在那个时期,《中央日报》《新民报》《新华日报》《天府新闻》《工商导报》《大公报》等主要报纸全部或部分使用竹浆纸。《大公报》在重庆创刊,创刊号就是用竹浆纸,后来日销售量10万份,成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大公报》的这份光荣因为有了竹浆纸的加入而增添了色彩。(资料来源:《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16卷孔昭恺回忆录《旧〈大公报〉坐科记》)

           抗战时期的教材,也多为“未经漂白的竹浆纸”(《成都报刊史料专辑》)。前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韩邦彦深有感触地回忆道:“幼时学书法用的都是夹江纸,抗战时期读书的课本用的都是竹浆纸,今天终于能参观手工造纸生产流程,这项工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传统手工造纸这张牌打响,一定要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是抗战时期竹浆纸的经历,它为中华民族的抵抗侵略发出了自己最大的吼声!竹浆纸这一段不扛枪的抗战史,并不亚于先烈们在前线与侵略者短兵相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竹浆纸开的“腔”,其分量并不比战士们开的“枪”要轻。